水星半径累计“缩水”2.7—5.6公里
更新时间:2025-08-18 阅读:237 次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
美国佐治亚大学开展的研究表明,就像烘焙食品冷却时会收缩一样,水星这颗太阳系最内侧的行星,自45亿年前诞生以来,也因热量流失在不断“缩水”,其半径已累计缩短2.7至5.6公里。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美国地球物理学会进展》杂志。
如同冷却后的芝士蛋糕表面会皲裂,水星岩石外壳也布满“皱纹”,科学家称之为冲断层。这些因地壳收缩形成的褶皱,成为测量行星“缩水”程度的天然标尺。此前研究认为,水星半径收缩幅度在1至7公里之间,但不同断层数据集得出的结论差异显著。
研究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以点带面”的研究策略。他们不再统计全部断层数量,转而聚焦最大断层的收缩效应,进而推演整体变化。通过对5934条、653条及100条断层三个不同规模数据集的分析,新方法均得出水星半径缩短2至3.5公里的稳定估值。综合其他冷却效应后,他们最终将收缩范围精确锁定在2.7至5.6公里。
团队表示,这项研究不仅为解读水星热演化史提供新线索,其研究方法更可推广至火星等具有类似地质特征的类地行星研究中。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