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随着我国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传统养老服务模式面临医护资源紧张、服务标准不统一、管理方式陈旧等诸多瓶颈。如何借助数字化手段提升养老服务的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已成为提升民生福祉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
为回应这一社会需求,由技术研究平台牵头,高校信息工程团队联合地方政府民政部门与社区养老机构,共同启动“智护云”项目,聚焦智慧养老系统的构建与实际落地,探索“技术研发—政务协同—应用试点”融合发展的创新路径。
二、参与单位
1. 高校研究团队:承担智慧养老系统平台架构设计、数据处理模型开发、用户交互界面设计等核心技术研发工作。
2. 地方政府与民政部门:提供政策支持、场景接入与数据共享,组织试点地区的服务资源统筹与监管参与。
3. 养老服务机构与社区中心:作为平台试运行的核心应用单位,参与功能测试、反馈优化与服务流程再造。
4. 研究平台协调方:技术研究平台负责各方统筹协调、进度管理与政策对接,并推动项目成果评估与标准输出。
这一合作模式形成了以高校为技术源头、政府为资源调度中心、机构为应用场景主体的典型协同创新格局。
三、系统功能架构与实施路径
1. 多维模块化平台构建
系统以“平台+终端+服务网络”为核心,构建包括健康监测、远程问诊、紧急呼叫、生活服务、家属沟通、数据分析等六大模块,支持跨终端、多角色协同。
2. 场景融合与流程再造
结合街道养老服务站、社区医养结合点和居家老年用户三类典型场景,重新设计服务流程,实现线上预约、自动派单、数据回传、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
3. 技术部署与快速试点
平台部署采用“云+边+端”分布式方案,确保系统响应速度与数据安全。在两个市辖区率先完成落地部署,覆盖老年用户超千人。
4. 持续优化与政策协同
依托反馈数据,持续优化界面友好度、设备稳定性与服务派发逻辑;政府同时引导政策资源与评估机制协同植入,实现平台与治理体系融合。
四、核心技术能力与特色创新
1. 智能健康监测与预警系统
集成血压、心率、体温、血氧等多种生命体征采集设备,利用AI模型建立个体健康基线,识别突发异常并自动推送告警至家属和服务中心。
2. 多终端协同的服务派发引擎
通过老年人APP、社工端小程序、后台调度系统联动,实现服务请求一键发出、响应路径自动匹配、调度结果实时追踪,提升服务效率与覆盖面。
3. 情感计算与陪伴模块
基于语音识别与情绪分析技术,构建“虚拟陪伴助手”,实现语音互动、娱乐推荐与心理状态分析,缓解独居老人孤独感。
4. 数据驱动的管理决策辅助系统
平台后台通过数据大屏提供健康趋势、服务响应率、满意度统计等多维指标,辅助政府监管与服务机构资源配置优化。
五、试点场景与社会成效
1. 社区试点反馈良好
在两个市辖区7个社区完成平台部署,累计服务老年人超1200人,平均每人日均平台交互次数达3.2次,服务满意度超过92%。
2. 突发事件应对效率提升
在试点期间成功处理15起老年人突发健康事件,通过系统预警与远程协同快速联动医疗资源,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
3. 家属参与度提升
平台引入家属端同步查看与远程交互机制,使家庭成员能实时了解老人的健康与服务状态,增强信任与安全感。
4. 管理与治理效率提高
地方民政部门基于平台大数据分析结果,优化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提升政府对老年服务供需匹配与问题预测的能力。
六、政策对接与长期价值
1. 响应国家养老服务数字化战略
项目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高度契合,已被纳入地方“智慧民政”重点工程试点。
2. 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
项目团队牵头制定“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功能标准”“老年健康数据接口规范”等区域性团体标准,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3. 促进老龄产业技术融合转型
项目带动多家本地软硬件企业加入智慧养老生态圈,形成集“平台开发、设备制造、服务运营”于一体的养老科技产业雏形。
4. 提升民生幸福感与公共服务质量
通过数字技术创新解决基层养老痛点,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安全保障,助力构建包容、公平、智慧的社会照护体系。
七、未来拓展方向
1. 拓展远程医疗与慢病管理功能
引入医联体资源,接入远程问诊、电子处方、康复指导等模块,构建社区与医院互联的健康管理闭环。
2. 打造区域级智慧养老云平台
通过数据整合与接口开放,连接多个县区与养老服务机构,推动养老服务由点向面覆盖,形成省市级平台生态。
3. 跨部门信息协同与应急联动机制建设
整合民政、医疗、应急、公安等多部门数据与响应机制,实现老年人服务与突发事件的高效协同处置。
4. 探索公益与商业服务并行模式
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基础上,引入市场化养老服务供给,探索“公建民营”、“服务众筹”等多元供给路径,构建可持续发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