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案例库
产学研案例库
“FinSight平台”:基于金融大数据的中小企业风险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一、项目背景

在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加剧、产业结构持续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作为市场活力的重要来源,面临着融资难、信任弱、抗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传统的金融风控手段在数据维度、实时性和精准度方面难以全面覆盖中小企业动态风险,导致信贷机构与监管部门难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做出响应。

为解决上述痛点,技术研究平台联合多方金融机构、数据服务商与研究机构共同发起“FinSight平台”项目,致力于构建一个依托金融大数据、面向中小企业、服务金融机构与监管机构的智能风险监测平台。平台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企业画像、实现风险预警与动态评级,为提升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提供数字化支撑。

 

二、参与单位

1. 研究机构:负责大数据风控模型、企业信用评分体系与经济指标关联分析框架设计,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持。

2. 数据服务方: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申报、票据流转、舆情信息、司法记录、物流轨迹等多维数据源,构建中小企业多维画像。

3. 金融机构:作为平台试点用户,提供部分贷款与征信数据,参与模型共建与平台反馈机制测试。

4. 平台统筹方:技术研究平台设立专门协调团队,负责资源整合、平台评估、数据合规与推广策略制定。

这种多方参与的合作机制确保平台在技术先进性、数据广度、应用可行性和监管合规性之间取得平衡。

 

三、平台功能架构与实施路径

“FinSight平台”以模块化、可扩展的架构搭建,包含数据接入中心、企业画像系统、智能风控引擎、预警监控模块、风险地图、用户决策界面等六大核心功能板块。平台支持与现有金融系统无缝集成,具备可视化建模接口与标准API,便于灵活部署与二次开发。在实施路径上,平台采取“研发-试点-反馈-优化”循环推进机制,确保技术持续升级与场景深度融合。

 

四、核心能力与技术优势

平台具备三大核心能力:一是多源异构数据融合能力,实现工商、税务、司法、舆情、交易等数据的高效整合与实时更新;二是风险智能识别与可解释性输出能力,采用机器学习与专家规则融合建模方式,既能预测潜在风险,也能清晰指出风险因子;三是高度安全合规能力,平台全流程嵌入数据脱敏、权限分级、访问加密与行为审计模块,满足金融数据的监管标准与隐私保护要求。

 

五、应用场景与试点成效

平台在试点城市中广泛应用于小微贷款审核、信用评估辅助、区域风险聚集分析等核心业务流程中。试点数据显示,金融机构通过平台识别出多起隐性高风险企业,信贷不良率显著下降;审批效率提高约40%,特别是在快速审批场景下表现突出。同时,监管机构借助平台风险地图模块,对区域内行业集中度高、预警频发的企业群进行针对性政策干预,体现了平台在支持风险治理与精准扶持方面的综合价值。

 

六、社会与政策影响

1. 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通过对中小企业信用状况的更精细识别,为金融机构提供风险更可控、覆盖更广的信贷策略支持,推动金融“脱虚向实”。

2. 优化地方产业结构监测:平台所形成的企业数据图谱与区域风险热力图,可协助地方政府开展产业监测、精准招商与风险预警。

3. 推动数字金融监管机制建设:项目经验为监管部门提供了数字化、实时化、多维度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构建新型监管科技体系。

4. 促进金融科技标准化发展:平台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模型指标库、数据接口标准、合规评估框架,具备良好的行业适配性与推广价值。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