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5G与全球公平:技术如何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AARE 2019香港论坛深度回顾

【香港,2019年10月26日】  

在全球迈入5G时代的关键节点,如何让这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目标?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5G时代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赋能全球公平”国际论坛,于2019年10月23日至25日在香港顺利举行。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专家、政策制定者、产业代表、社会组织和学者,围绕“数字基建与全球可持续未来”的议题展开多层次对话。

论坛的关键词很清晰:5G、数字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公平治理、全球协同。  

但更深层的讨论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在不平等仍广泛存在的现实中,科技究竟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01】背景坐标:5G不只是“快”,它是一种结构性改变

论坛开幕前夕,AARE发布简要声明指出:  

“5G不只是信息传输速率的突破,更是全球社会架构重组的前奏。”

这一判断贯穿了整场论坛的核心议程。从智能交通到智慧医疗,从农村互联到全球教育共享,5G技术在多个议题中被提出,但论坛没有沉迷于技术性能本身,而是不断回到这样一个问题:在高速通信与万物互联成为基础能力的时代,我们是否已准备好接纳一个真正平衡、公正且具有包容性的数字社会?

技术代表强调,5G的低延迟、高可靠性可以为应急救援、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然而,学界和政策界更关注的是这些技术背后潜藏的治理差距与伦理空白。

 

02】议题纵深:三场深度对话,三重视角交错

本次论坛围绕五大板块展开,以下三场主题对话引发强烈反响:

【对话一】5G与数字鸿沟:连得上≠用得好  

讨论聚焦全球南方国家、偏远地区与弱势群体在数字基础设施接入中的现实问题。

 “数字基建不只是部署基站那么简单,更关乎是否能够支持有意义的数字生活。”

多位来自非洲、东南亚的代表分享了本地5G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成本高昂、用户教育不足等痛点问题。一位来自印度的代表指出:“我们不反对技术,而是反对它被定义为‘属于某些人’的技术。”

【对话二】智能化城市与可持续生活  

围绕“绿色5G”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路径展开。来自韩国与德国的代表介绍了“5G+能源管理”“5G+智能交通”的实际案例,强调数据共享、系统互通和多部门联动在减碳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论坛中也有质疑声音指出,“智慧城市”的构想若没有考虑公民参与与隐私保护,将可能造成新的数字治理悖论。

【对话三】全球数据治理:规则、伦理与信任的缺口  

这场闭门圆桌由AARE学术委员会主持,讨论围绕5G背景下数据跨境流动、算法偏见、平台责任等议题展开。

有专家提出:“5G只是‘硬基础设施’,而真正决定其走向的,是全球‘软规则体系’的博弈与协商。”

 

03】论坛成果:从理念共识到制度推进

为推动讨论成果落地,AARE在论坛闭幕式上正式发布三项重要行动计划:

1.《数字公平与5G全球倡议》发布  

文件呼吁全球各国在5G部署中同步推进五项基本原则:

1基础接入权利保障;

2数字服务的可负担性;

3公共领域数据管理规范化;

4弱势群体能力建设机制;

55G生态系统的多方参与机制。

2. 启动“数字基础设施公平指数”开发计划  

AARE将与多国高校合作开发面向全球的5G公平评估工具包,从技术接入、政策支持、市场开放度和社会可得性四个维度对国家或地区进行综合评估。

3. 青年参与机制落地  

启动“数字公民实验室”计划,面向全球青年学者、创客与社会创新组织,设立项目资助与能力培养机制,鼓励青年群体在数字公平议题中扮演创造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04】大会观点摘录|现场声音

 “5G的核心不是更快,而是连接谁、如何连接。”——论坛技术顾问

 “一个不能保障最基本接入权的技术系统,谈可持续是伪命题。”——非洲区域代表

 “全球科技发展不应只是中心国家之间的比拼,更应是一种合作愿景。”——AARE代表

 

05】写在最后:从“技术优先”到“责任优先”

在信息爆炸与全球格局重塑的双重背景下,AARE本次香港论坛显然意在“拨开技术迷雾,看见社会结构”。正如大会总结所强调的:

“未来已来,但只有共同建设,才有未来公平可言。”

论坛之后,AARE将继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组织区域性主题沙龙与合作研究计划,推动“技术+治理+人本”三位一体的全球协作生态。

 

后记:  

2019年,5G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政策与市场。但唯有走入制度与价值体系,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AARE的香港论坛,不仅在技术层面打开了讨论的广度,也在伦理与政策层面奠定了通往未来的公共路径。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