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技术需要被理解得更深,AARE广州峰会聚焦人工智能与区块链的伦理边界

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媒体中心 | 广州报道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行为模式,区块链正在重构信任机制。但当技术愈发深入社会肌理,我们是否也在同步构建理解它们的能力与规则?

2016年5月18日至20日,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人工智能伦理与区块链学术峰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主题明确而直指核心:技术如何服务社会,而非置身其外。

此次峰会吸引了来自亚洲、欧美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及科技企业代表,围绕算法伦理、系统责任、平台治理、社会可控性等议题进行深度探讨。

 

AI不是黑箱,区块链也不只是代码  

“社会责任,不能成为技术之后的补丁。”

从医疗到金融,从司法到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普及正改变社会运行的每一个层面。然而,与其技术爆发相对应的,是伦理规范、法律制度与公众理解的滞后。

在主论坛上,多位与会者指出,当前大多数智能系统的开发仍以效率优先逻辑驱动,缺乏对偏见、可解释性、公众参与的系统性设计。

有观点提出:在算法被大规模部署前,应建立一套“前置伦理评估机制”,以确保其决策逻辑、风险预设与社会适配度处于可控状态。

与此类似,区块链作为另一项核心技术,其“去中心化”优势广受推崇,但同时也引发治理模糊、责任逃逸与技术不透明等新问题。

部分研究代表呼吁,不应仅关注区块链的经济价值,更要深入其制度结构与权力分布逻辑,避免“去中心”反而成为“新集中”。

 

三天三组关键词——“技术 + 社会”的交集,被真实撕开

在为期三天的议题推进中,AARE将讨论结构划分为三个关键词模块,帮助与会者从不同视角切入:

1. 制度设计: 如何在法律空档期内预设技术的行为边界?  

2. 算法公正: 谁在训练模型?训练了什么?它将为谁服务?  

3. 平台治理: 区块链系统能否承载民主协商与公开问责?

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12场专题小组对话、2场夜间闭门讨论和1次“公众技术信任指数”数据展示相继展开,现场频频爆发观点交锋。

“智能司法系统与伦理反思”环节中,技术专家与法学研究者就“AI是否可以参与判案”展开争论。一方强调效率与一致性,另一方则指出AI缺乏价值判断与同理心,无法处理模糊复杂的社会语境。

同样在“区块链社会治理可能性”讨论中,有人质疑现有系统对大多数用户仍属“技术黑箱”,并未实现真正的开放协作与民主化。而这正说明,技术治理的难题已超出工程范畴,进入了制度与文化的领域。

 

发布一项框架,也播下一个提问

峰会最后一日,AARE发布《智能技术与社会责任研究框架(试行)》,明确提出5个关键研究方向,并计划于未来一年内在多国启动合作项目,包括:

1. 人工智能系统偏见识别机制研究  

2. 区块链平台的分布式治理设计  

3. 技术伦理课程与公众教育  

4. 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式评估机制  

5. 数据开放、算法透明的制度推进路径

与此同时,AARE还提出设立“技术社会责任青年基金”,鼓励年轻研究者和技术从业者共同探索“以人为本的技术叙事”。

该框架的发布,也意味着AARE将未来科技议题纳入其长期研究战略核心。

 

不为技术加锁,而为社会加护

本次峰会不仅是技术讨论的集合地,更是一次认知方式的集体转向:从技术崇拜走向社会嵌入,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伦理,从单点创新转向结构协作。

广州会场外,数据在流动,算法在运算,区块链在迭代。但在会场内,更深的讨论在展开——我们应当如何与技术共同生活?

AARE本次峰会,也许无法给出所有答案,但它至少明确了一件事:真正值得期待的科技,不只是强大本身,而是它被怎样使用、为谁服务。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