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媒体中心 | 广州报道
人工智能正在重构行为模式,区块链正在重构信任机制。但当技术愈发深入社会肌理,我们是否也在同步构建理解它们的能力与规则?
2016年5月18日至20日,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人工智能伦理与区块链学术峰会”在广州举行。会议主题明确而直指核心:技术如何服务社会,而非置身其外。
此次峰会吸引了来自亚洲、欧美地区的20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及科技企业代表,围绕算法伦理、系统责任、平台治理、社会可控性等议题进行深度探讨。
AI不是黑箱,区块链也不只是代码
“社会责任,不能成为技术之后的补丁。”
从医疗到金融,从司法到教育,人工智能系统的普及正改变社会运行的每一个层面。然而,与其技术爆发相对应的,是伦理规范、法律制度与公众理解的滞后。
在主论坛上,多位与会者指出,当前大多数智能系统的开发仍以效率优先逻辑驱动,缺乏对偏见、可解释性、公众参与的系统性设计。
有观点提出:在算法被大规模部署前,应建立一套“前置伦理评估机制”,以确保其决策逻辑、风险预设与社会适配度处于可控状态。
与此类似,区块链作为另一项核心技术,其“去中心化”优势广受推崇,但同时也引发治理模糊、责任逃逸与技术不透明等新问题。
部分研究代表呼吁,不应仅关注区块链的经济价值,更要深入其制度结构与权力分布逻辑,避免“去中心”反而成为“新集中”。
三天三组关键词——“技术 + 社会”的交集,被真实撕开
在为期三天的议题推进中,AARE将讨论结构划分为三个关键词模块,帮助与会者从不同视角切入:
1. 制度设计: 如何在法律空档期内预设技术的行为边界?
2. 算法公正: 谁在训练模型?训练了什么?它将为谁服务?
3. 平台治理: 区块链系统能否承载民主协商与公开问责?
围绕这三个核心问题,12场专题小组对话、2场夜间闭门讨论和1次“公众技术信任指数”数据展示相继展开,现场频频爆发观点交锋。
在“智能司法系统与伦理反思”环节中,技术专家与法学研究者就“AI是否可以参与判案”展开争论。一方强调效率与一致性,另一方则指出AI缺乏价值判断与同理心,无法处理模糊复杂的社会语境。
同样在“区块链社会治理可能性”讨论中,有人质疑现有系统对大多数用户仍属“技术黑箱”,并未实现真正的开放协作与民主化。而这正说明,技术治理的难题已超出工程范畴,进入了制度与文化的领域。
发布一项框架,也播下一个提问
峰会最后一日,AARE发布《智能技术与社会责任研究框架(试行)》,明确提出5个关键研究方向,并计划于未来一年内在多国启动合作项目,包括:
1. 人工智能系统偏见识别机制研究
2. 区块链平台的分布式治理设计
3. 技术伦理课程与公众教育
4. 多利益相关方参与式评估机制
5. 数据开放、算法透明的制度推进路径
与此同时,AARE还提出设立“技术社会责任青年基金”,鼓励年轻研究者和技术从业者共同探索“以人为本的技术叙事”。
该框架的发布,也意味着AARE将未来科技议题纳入其长期研究战略核心。
不为技术加锁,而为社会加护
本次峰会不仅是技术讨论的集合地,更是一次认知方式的集体转向:从技术崇拜走向社会嵌入,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伦理,从单点创新转向结构协作。
广州会场外,数据在流动,算法在运算,区块链在迭代。但在会场内,更深的讨论在展开——我们应当如何与技术共同生活?
AARE本次峰会,也许无法给出所有答案,但它至少明确了一件事:真正值得期待的科技,不只是强大本身,而是它被怎样使用、为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