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聚焦前沿科技与社会愿景融合——AARE在港举办首届“科技与未来发展论坛”

【本报讯】

发布时间:2015年9月10日

2015年9月10日,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首届“科技与未来发展论坛”在香港顺利召开。本次论坛以“面向未来:科技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与人类行为”为主题,汇聚了来自科技创新、社会学、教育、伦理研究及产业实践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政策研究人员及行业代表,共同探讨科技演进与社会未来之间的深层关系。

本次论坛是AARE在亚洲地区举办的首个以“科技未来”为核心主题的年度高端对话平台,标志着该协会在战略议题拓展与全球合作机制深化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前沿聚焦:技术转型引发的系统性社会变革

论坛主会场设于香港会展中心,全体会议与专题对话交替进行。会议围绕四大议题板块展开:人工智能与伦理治理、数据社会的行为预测、未来教育系统的技术介入、科技驱动下的治理转型。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技术演进正以指数级速度改变社会运行逻辑,不仅带来效率提升,更引发行为模式、制度框架与价值体系的深层震荡。论坛强调,科技的未来潜力不应仅限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而更应聚焦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社会系统的协同重塑。

“科技必须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而非游离于伦理框架之外。”这是论坛中被多次强调的一个核心观点。部分与会代表指出,在大数据、自动化、算法推荐等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技术效率与人文关怀,将成为未来社会治理中的新课题。

 

多维讨论:交叉视角下的未来想象

“未来社会与智能技术”专题对话中,嘉宾围绕AI在医疗、教育、金融领域的渗透路径展开讨论。技术界代表分享了多个实际案例,包括智能诊疗系统、个性化学习引擎与算法化风控模型,引发在场研究人员关于“技术决定论”与“社会设计权”的深入思考。

另一场“未来教育与技术公平”专题论坛,则将焦点对准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问题。有代表指出,尽管教育科技发展迅速,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对技术的获取能力、适应程度和实际使用效果仍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未来教育系统的技术介入需要制度设计同步跟进,确保科技红利公平分配。

论坛期间还设置了“公众科技信任指数”展示区,展示了AARE与合作机构联合开展的一项关于公众对新兴技术接受度与认知偏差的调研数据,为社会科学视角下的科技传播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区域联动:香港作为科技与思想的交汇节点

此次论坛之所以选择香港作为举办地,除其在亚太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外,也体现出AARE对多元文化交汇语境中科技治理议题的关注。

会议期间,主办方联合多家香港本地高校及研究机构开展配套交流活动,包括“未来城市与智慧治理”研讨会、“青年科技伦理对话坊”及“科技思维导向教学示范课”等,形成了论坛与实践之间的良性联动。

香港相关机构代表表示,希望未来能与AARE在跨境科研合作、青年人才交流、区域技术政策研究等方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共同推动科技成果在区域层面的可持续落地。

 

制度升级:AARE发布“科技与未来议题研究框架”

值得关注的是,在论坛闭幕环节,AARE正式发布了《科技与未来议题研究框架(试行版)》,系统梳理了未来五年内该协会在技术相关议题上的研究方向与战略布局。框架指出,AARE将在以下四大主题方向推进研究平台建设与项目孵化:

1. 科技伦理与制度回应机制建设  

2. 智能社会中的行为建模与社会学习路径  

3. 数字技术的公平性、可及性与文化适配性研究  

4. 面向公共治理的前沿技术协作机制

该框架的发布标志着AARE在科技议题领域迈入机制化、体系化探索阶段,也为未来与国际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共识初现:跨界协作是理解未来的关键方式

论坛结束时,多位与会嘉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对不可预测的技术路径与高度复杂的社会系统,任何单一学科或机构都无法独立完成“对未来的解释工作”。唯有跨界共建、共享方法、共享责任,才能在不确定性中共同寻求确定性的秩序。

与会者普遍评价,本次论坛不仅汇聚了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更激发了关于“未来”的方法论探索与组织路径创新,是一次兼具思辨高度与行动导向的合作实践。

 

后续动态:AARE将在多地展开系列后续行动

AARE秘书处透露,本次“科技与未来发展论坛”并非一次性学术活动,而是其未来五年“未来导向研究战略”的开篇行动。接下来,协会将在东南亚、欧洲及北美等地设立多个科技与社会研究节点,围绕本次论坛议题持续开展合作研究、人才培养与成果转化支持。

当技术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结构乃至社会制度时,对“未来”的讨论就不仅是科技界的任务,更是一个全球社会系统所需集体参与的智识工作。AARE此次在香港发出的声音,也许只是一个开始,但已为跨界对话、科技协商与未来想象建立了值得期待的坐标点。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