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石神经系统”揭示蜘蛛起源于海洋
2025-08-08
科技日报者 张梦然 实习生 周思彤一项对寒武纪节肢动物化石的最新研究表明,蜘蛛及其近亲组成的蛛形纲动物可能起源于海洋。这项由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团队领导的研究发表于最近的《当代生物学》期刊。此次研究对象是一种生活在5亿多年前海底的已灭绝动物——莫里森虫。此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它是原始螯肢动物,认为其进化地位比鲎(马蹄蟹)的祖先更为原始。通过先进成像技术,团队对莫里森虫化石的神经系统和脑部结构进行了细致分
了解更多

混合芯片实现太赫兹波与光信号双向转换,有望推动超高速通信和计算设备研发
2025-08-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和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合作,研制出一款新型集成芯片,实现了太赫兹波与光信号的相互转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有助推动超高速通信、测距、高分辨光谱以及超快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太赫兹波与光在频率范围和产生机制上存在显著差异。太赫兹波指频率在0.1太赫兹(1012赫兹)至10太赫兹之间的电磁波,在电磁波谱中位于微波(用于WiFi等电信
了解更多

超加工食品可能让减肥效果“打折”
2025-08-07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实习生 周思彤《自然·医学》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超加工饮食对减重和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的效果可能不如最少加工饮食,即使这两种饮食都遵循相同的健康饮食指南。研究结果基于临床试验,揭示了在整体营养构成之外,食品加工程度对特定健康结局的可能影响。近几十年来,全球超加工食物消耗量快速增加。这类食品包括早餐谷物、甜食和量产的面包。虽然大量研究发现,高摄入超加工食品影响健康,但这些
了解更多

“打假神器”识别深伪视频准确率超95%
2025-08-07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4日报道,人工智能(AI)深度伪造技术日益泛滥,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科学家开发出一款通用检测器,能以95%—99%的准确率识别各类AI深度伪造视频,有望成为打击网络虚假信息的有力武器。随着AI技术门槛降低,深度伪造视频正以惊人速度污染网络空间。从伪造政客演讲干扰选举,到制作名人色情视频进行敲诈,再到仿冒高管实施金融诈骗,这些“数字赝品”已成为新型网络公害。然
了解更多

科学家借“星光探针”监测夜间温室气体
2025-08-07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实习生 周思彤据英国华威大学官网最新消息,该校联合西班牙多所科研机构,将天文观测技术跨界应用于气候监测领域:利用“星光探针”,即星光光谱精准测量夜间温室气体浓度,填补了传统观测在时间维度上的空白。该技术已在西班牙卡拉阿托天文台的观测中得到验证,证明天文设施可跨界服务于地球环境监测,为全球变暖研究增添了新工具。恒星光线穿越地球大气层时,会与大气中的气体分子相互作用,在光谱中留下
了解更多

只需引入“被忽视的粒子”,新方法让任意子具备通用量子计算能力
2025-08-07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据最新一期《自然·通讯》杂志报道,美国南加州大学领衔的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实现通用拓扑量子计算的新方法,只需引入一种过去被视为无用的粒子,便可使原本计算能力受限的伊辛任意子具备通用性。这为构建更加稳健、抗干扰的量子计算机提供了关键拼图。现阶段量子计算设备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是用于储存和处理信息的量子比特极易受干扰。为克服这一挑战,科学家提出将信息编码在某些奇异粒子的几何属性中,来实
了解更多

大肠杆菌密码子数从64减至57,为新药和新材料研发开辟新途径
2025-08-06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发表最新成果称,他们将大肠杆菌基因组包含的64个密码子缩减为57个,并将这一新菌株命名为Syn57。这项研究犹如为生命体“瘦身”,有望为研发抗病毒药物和新材料提供新思路。生命的密码DNA由A、C、G、T这4种核苷酸组成,这些“字母”每三个一组构成密码子。4种核苷酸组成了64个密码子,就像64把不同的“钥匙”,其中61把用于蛋白质
了解更多

蛋白质生成卡顿引发细胞老化
2025-08-06
科技日报记者 张佳欣德国莱布尼茨老龄研究所团队在一种名为鳉鱼的淡水鱼大脑中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工厂”——核糖体,在制造某一类关键蛋白质时出现卡顿,从而引发一连串恶性循环,导致细胞功能不断衰退。这或许是一种潜在的细胞衰老“总开关”机制及多种细胞老化现象的根源。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科学》杂志。合成蛋白质的“配方”储存在细胞DNA中。当细胞需要制造某种蛋白质时,会将这段DNA“配方
了解更多

《柳叶刀》杂志警示:塑料污染每年造成损失超1.5万亿美元
2025-08-06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联合国《全球塑料公约》最终轮谈判于5日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启幕,170多国代表共同磋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协议。值此之际,英国《柳叶刀》杂志3日发布重磅研究报告称,塑料污染正对人类健康构成“日益严峻却未获足够重视的威胁”,每年造成的健康相关经济损失不低于1.5万亿美元。研究报告揭示,从新生儿到古稀老者,塑料渗透人类生命的每个阶段,已成为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的隐形杀手。报告将
了解更多

新型光敏晶体管可模拟神经细胞功能,有望用于光学传感器与脑机接口领域
2025-08-05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德国于利希研究中心与亚琛工业大学等机构组成的跨学科团队,研制出一款创新型有机光电化学晶体管(OPECT)。这种微型装置不仅能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还可模拟大脑神经细胞的运作机制,未来或将成为高灵敏度光学传感器及脑机接口的核心组件。研究成果发表于最新一期《先进科学》杂志。人脑通过神经细胞间的信号传递实现认知功能,这些细胞会随着学习与记忆过程不断自我调节。科学家试图在电子设备中复现这
了解更多

刷新神经科学认知——免疫系统在虚拟现实中进入“防御状态”
2025-08-05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最新一期《自然·神经科学》发表的研究认为,大脑能检测到潜在感染源是否进入周围环境,调整为“防御状态”并提前准备身体的免疫防御。这一过程甚至可能在物理接触发生之前、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就已经开始。这些发现表明,大脑和身体能主动协作以应对感染。来自捕食者的威胁会触发“战”或“逃”反应,但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往往是悄无声息地带来另一种不同的风险。与病原体接触会引发身体的免疫响应,包括快
了解更多

巨蜥皮肤中藏着进化密码
2025-08-05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 实习生 周思彤科学家在澳大利亚巨蜥的皮肤中发现了隐藏的骨性结构——真皮骨。这一发现将为揭示古老爬行动物的进化之谜提供关键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林奈学会动物学杂志》上,这是首项针对蜥蜴和蛇类真皮骨的大规模全球性研究。澳大利亚博物馆与欧洲和美国研究机构展开国际合作,利用尖端显微CT扫描技术,对近2000件来自各大博物馆的爬行动物标本进行了检测,其中包括澳大利亚博物馆维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