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时政要闻
校企协同育全球人才,科技赋能新能源汽车产业“出海”

更新时间:2025-03-27     来源:中国日报网     阅读:170 次

在刚结束的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聚集地之一,其发展定位和政策方向备受关注。广东省依托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明确提出要推动新能源汽车等新兴领域“巩固扩大领先优势”,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企业从“产品出口”向“技术、品牌、服务输出”转型。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其中广东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相当于全国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广东造”。


      近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广东省委员会协同五邑大学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国际产教融合中心、中国投资协会海外投资联合会一行,对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汽研究院进行实地调研,围绕
“国际合作、技术研发、人才共育”三大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共同探索新能源汽车领域“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全球实践。

作为广东省综合性应用型公办大学,五邑大学产教融合中心以服务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出海”为使命,此次与广汽埃安的合作聚焦“国际化能力共建”,其中包括共建中外校企联合实验室,依托广汽埃安在泰国、欧洲的产业布局,与相关国外高校联合设立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推动智能驾驶、超快充技术等领域的跨国研发。开发国际化课程体系,针对东南亚、欧洲市场人才需求,校企联合设计《新能源汽车海外合规实务》《跨文化技术营销》等双语课程,纳入五邑大学车辆工程、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共建国际学生“双导师制”,广汽埃安将为五邑大学留学生提供海外工厂实习岗位,由企业工程师与高校导师联合指导,定向培养熟悉中国技术、本土市场的复合型人才。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中国汽车出口要形成体系化的出海战略,不要盲目扩张。体系化出海,不仅是产品的出海,还是技术、全产业链的出海,甚至文化的出海。近期,埃安与泰国高校签署战略协议,共建新能源汽车人才基地,深刻改变中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位置,是埃安高质量出海结下的又一硕果,凭借“体系化”出海的步伐,埃安在海外市场展示了中国车企的强大实力。埃安的全球化战略需要国际化人才支撑,五邑大学产教融合中心的平台资源与我们海外布局高度契合,未来将共同为‘一带一路’输送技术与管理精英。”

五邑大学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国际产教融合中心负责人表示,五邑大学地处“中国第一侨乡”江门,拥有丰富的华侨资源与国际化基因;广汽埃安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先锋,已在全球设立6大研发中心、3座海外工厂,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侨校+侨企”优势,借助五邑大学全球校友会资源,助力埃安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市场开展社区化品牌推广;设立“华侨专家智库”,邀请海外华侨科学家参与埃安固态电池、智能座舱等研发项目。

      据悉,五邑大学践行教育部倡导的“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方针,成立了“大湾区新能源汽车国际产教融合中心”,计划今年实现线上培训一万名“国际营销师”的目标,此活动为公益性质,面向全球6000万华人华侨免费开放。“中心”邀请中外汽车行业专家、学者组成国际人才智库,在跨境投资、汽车产业链出海、国际技术合作领域深耕细作,为广东新能源汽车“品牌出海”贡献力量。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