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科技女性影响力榜计划”正式启动,聚焦全球女性在科技与创新中的引领力量

更新时间:2024-03-01     阅读:283 次

为彰显女性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推动性别平等在科研生态中的深入实践,协会于2024年3月1日正式启动“科技女性影响力榜计划”。该计划由协会牵头,联合来自五大洲的20家科研机构与国际主流媒体共同发起,设立年度榜单,系统呈现女性在科技、医学、工程等核心领域中的突出贡献与领导力表现,助力塑造全球科技女性影响力新格局。

 

一、回应时代呼声,推动科研性别公平与认知转型

尽管全球女性在科研领域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但其在核心科研话语、高影响力项目主导、成果传播等方面仍存在结构性不足。“科技女性影响力榜计划”的设立,正是对这一长期不平衡状态的积极回应。协会希望通过公开、公正、国际化的榜单机制,提升女性科研人员在全球科技生态中的可见度、参与度与影响力,打破性别偏见,为更多青年女性树立科研典范。

该计划不仅强调对已有成就的肯定,更关注女性科研人员在推动交叉学科研究、科技伦理引导、科研组织领导等方面的“结构性创新价值”,并通过系统化传播助力改变社会对科技女性的刻板认知。

 

二、聚焦三大领域,展示女性科技领导力多元图谱

“科技女性影响力榜计划”将围绕科技、医学与工程三大领域进行专题评选,囊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临床应用、跨界创新等多个层次,综合呈现女性在不同学术与产业路径中构建影响力的多样化方式。

在科技板块,将关注女性在人工智能、信息科学、材料技术、可持续能源等前沿方向中的研究突破与行业推动作用;医学板块则聚焦女性在公共卫生、药物研发、生物技术与健康公平等议题上的系统性贡献;工程板块强调女性在基础设施、制造业、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重技术领域中的创新能力与组织管理实践。

 

三、全球协作评选机制,确保多元代表性与专业权威性

榜单评选将由协会牵头组织国际遴选委员会,并联合全球合作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出版平台与公共媒体共同参与。为确保榜单代表性与科学性,计划采用三层评审机制:开放提名、初筛评估与专家综合审议,并设立多元评选维度,包括学术成果、社会影响力、团队领导力、跨界协作能力与女性科研赋能贡献等。

 

四、延展机制设计,打造长期支持女性科研成长的平台

为避免榜单“短效宣传”的局限,协会将在榜单基础上同步推出“女性科研影响力发展支持计划”,为入选者及提名人群提供资源对接、国际合作支持、成果展示机会与公众传播培训。

此外,协会将设立“青年女性科研人物观察库”,聚焦35岁以下科研女性的发展路径与潜力数据积累,形成可持续的女性科技人才发现机制。同时,协会计划与合作媒体共同发起“她的实验室故事”专题,记录女性科研工作者在不同文化与资源环境中构建科研空间、应对挑战、带动群体成长的真实过程。

 

五、助力构建更加平衡与多元的全球科研生态

协会在项目启动声明中指出:“女性不仅是科研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科技伦理、人类福祉和社会创新不可替代的力量。我们设立这个榜单,不是为了强调差异,而是为了重申平等参与的重要性。真正卓越的科研生态,必须包容所有声音。”

“科技女性影响力榜计划”的实施,将与协会其他项目(如未来英才培养计划、全球知识共享基金、学术交流大使计划)形成联动机制,在人才识别、成果资助、传播推广与全球对话中共同推动性别平衡与科研多元价值的长期实现。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