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学术交流大使计划 2.0”正式启动,推动全球南方区域学术协同新格局

更新时间:2023-05-26     阅读:128 次

2023年5月26日,协会正式宣布启动“学术交流大使计划 2.0”版本升级。在原有全球学术传播与联合研究机制基础上,2.0版新增设“区域合作节点”机制,并率先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设立学术合作联络处,旨在系统支持全球南方学术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跨区域、跨文化的知识协同与研究联动,推动全球学术生态的平衡与共生。

 

一、继承与拓展:“学术交流大使计划”的深化转型

2019年设立以来,“学术交流大使计划”已逐步发展为促进国际学术合作与知识共享的重要平台。通过遴选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者担任“学术大使”,协会推动了多国间的课题联合、教育资源共享以及学术成果互译互通,搭建起连接学术界、政策界与产业界的跨文化交流通道。

此次2.0版本的推出,标志着计划从以“人”为核心的点对点合作,正式向“人+平台+结构”的系统化联动升级,强调区域基础设施的构建与知识共同体的可持续运行。

 

二、设立区域合作节点,连接南方国家知识网络

“区域合作节点”是2.0版的关键机制创新。协会将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三个重点区域,分别设立学术合作联络处,作为本地与全球之间的常设沟通枢纽。这些联络处将负责推动本地研究机构、大学、智库、青年学者与国际学术大使的深度对接,协助组织学术工作坊、双边研究会议、人才交流计划和数据共享机制建设。

通过区域节点的设立,协会将逐步形成覆盖全球南方国家的多中心协作网络,构建更有韧性、更具包容性的全球知识共享结构,打破长期以来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合作模式,实现知识流动的多向化与对等化。

 

三、聚焦发展议题,深化本地科研参与度与话语权

区域合作节点将在项目内容上,聚焦当地优先发展的重大议题,包括粮食与水资源安全、气候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公共卫生韧性建设、本土语言与文化研究、城市化与治理结构变迁等。这些主题将以联合课题、专题研讨与政策建议等多种形式展开,确保本地研究者不仅是合作对象,更是议题设计与研究推进的主导力量。

协会特别强调,未来将建立“本地主持课题机制”,鼓励区域合作节点联合本地高校牵头立项、申请基金、设计方法论,并通过全球学术大使网络引入配套技术资源和国际同行评审支持,从而提升南方学术机构的研究主导权与全球影响力。

 

四、搭建长期协作机制,构建可持续知识生态

为确保“区域合作节点”机制的长期运行,协会将配套设立区域合作基金、常驻协调团队及本地合作高校联盟机制,推动跨项目资源整合与跨周期合作延续。每个区域节点还将负责构建本地知识数据库,归集区域性研究成果、案例资源与政策工具,为本地与全球研究者提供可信、可用、可持续的数据支撑。

此外,协会将启动“全球南方青年研究者访学支持计划”,为来自非洲、拉美、东南亚的青年学者提供赴国际合作高校访学的资助机会,进一步增强本地科研人才的全球视野与国际学术网络嵌入度。

 

五、迈向共建共享的全球学术未来

在当前全球学术格局面临重构的背景下,“学术交流大使计划 2.0”的推出,是协会致力于推动全球南方全面参与知识生产与话语建构的重要实践。协会负责人表示:“我们相信,世界的智慧从来不止于一个方向。未来的全球创新体系,必须是跨区域平等协作的体系。‘区域合作节点’将成为这种新模式的基础设施,为更平衡、更可持续的全球学术生态打下根基。”

      下一阶段,协会将持续优化联络处机制,扩大合作节点布局,并推动节点之间横向互联、内容互通,最终形成全球南方主导、全球协作共建的知识共同体网络。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