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发布五年战略规划,聚焦科技创新与医学突破等关键领域

更新时间:2021-01-20     阅读:260 次

2021年1月20日,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正式发布《2021–2025五年战略规划纲要》,全面阐明未来五年协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与实施路径。新规划将科技创新、医学突破、教育公平、可持续发展与跨国合作机制建设列为核心支柱,标志着该协会进入以“全球影响力+现实应用力”为导向的新发展阶段。

 

一、聚焦科技与医学的全球协同创新

新战略明确将科技创新与医学突破作为协会未来五年的两大优先发展方向。科技方面,协会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可持续能源、数字基础设施、新材料技术等前沿领域布局国际联合研究与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现场。医学方面,则着力加强在精准医疗、生物技术、公共卫生治理、数字健康等领域的研究协作,提升全球重大健康议题应对能力,尤其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医学研究环境改善与人才培养。

协会将设立“科技前沿专项计划”与“医学突破联合基金”,以资助高风险、高价值的跨学科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国际合作团队。

 

二、打造“理论—实践—政策”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

新规划提出,要推动从知识生产到实践验证再到政策引导的完整创新链条。协会将通过强化跨界研究平台建设、支持跨部门协作项目、引导成果向产业和社会转化,构建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与政策建议有机衔接的协同体系。

同时,协会将继续完善“知行成就奖”“未来英才培养计划”“全球科研开放平台”等已有品牌项目的支持结构,使其成为支撑中长期战略目标落地的关键抓手,推动形成结构稳定、内容灵活的全球学术与创新生态。

 

三、深化国际合作网络,拓展全球科研基础设施布局

未来五年,协会将进一步拓展全球合作网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洲新兴科研国家、东欧与南美高校群体中加强学术节点部署,推动形成多区域、多语言、多层次的全球知识互联体系。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协会将重点推动“全球科研开放平台”在数据治理标准、资源接入机制与用户体验设计方面的升级,打造支持高效协同与跨境交流的开放科研平台生态。同时,联动全球合作高校与研究中心,共同开展重大科研攻关与联合培养项目。

 

四、制度与机制并重,提升组织透明度与专业能力

战略规划提出,未来五年内,协会将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与项目管理体系,推动学术评审机制数字化、资助决策流程标准化、项目运营体系透明化。同时,计划成立“全球学术顾问委员会”,由来自科研、教育、政策、企业等多领域的国际代表组成,定期为协会的战略方向与重大议题提供智力支持与战略指引。

在专业能力建设方面,协会将持续提升秘书处及各职能中心的专业性,增强对多语种、多文化、多学科项目的管理能力,确保全球项目运行高效有序。

 

五、以可持续发展为价值核心,推动长期社会影响力提升

      本次战略规划特别强调,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融入协会各项重点工作。未来,协会将加强对环境、社会、公正、包容等议题的投入与研究,倡导“以研究服务社会、以知识驱动责任”的价值理念。同时,协会将设立“青年研究者全球行动计划”,支持新生代科研力量在气候变化、教育公平、城乡发展等全球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未来全球学术话语体系注入更多多元、包容与创新的声音。

热门新闻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
2025-07-11
  近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这有助于筑牢国家海洋权益与经济安全屏障,催生新兴海洋产业形态,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蓝色动能,推动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  多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深入推进,我国海洋科技创新从“跟跑”向“领跑”转变,自主创新取得显著突破,实力稳步跃升。深海勘探领域实现钛合金耐压舱核心技术的完全自主化,“奋斗者”号全
我国推进开展零碳园区建设
2025-07-11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通知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通知提出,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
国家标准促进民用无人机产业健康发展
2025-07-11
  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其中,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严格规定了可靠性试飞条件,倒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增强环境适应性和故障容错能力。据统计,采用该标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