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全球学术联盟正式成立,日内瓦大会聚焦跨学科合作与学术共同体构建

更新时间:2025-05-13     阅读:356 次

2025年5月10日至12日,由协会主办的全球学术联盟(Global Academic Alliance)成立大会在瑞士日内瓦隆重举行。大会以“跨学科无界:构建全球学术共同体”为主题,汇聚来自六大洲的高校、研究机构、智库平台及国际组织代表,标志着一个面向未来、强调知识共享与科研协同的新型全球学术网络正式诞生。

 

一、全球协同愿景下的战略联盟诞生

“全球学术联盟”是协会为应对当前全球学术生态变化与合作格局重塑而发起的重要战略倡议。联盟旨在打破学科壁垒、地域限制与制度分化,推动形成一个更加开放、包容、共享、协同的全球知识网络。

联盟聚焦五大核心目标:加强跨学科联合研究,推动教育资源全球共享,促进科研成果互认与传播,提升全球南方机构参与度,构建具有回应全球议题能力的学术协同机制。其成立被视为全球学术界对当前分散化、碎片化学术格局的一次系统性回应。

 

二、日内瓦大会三日聚焦:思想交锋与机制建构并重

大会为期三天,设有全体大会、专题论坛、圆桌讨论与联盟治理闭门会议等多种形式,主题覆盖人工智能与伦理治理、全球健康协作、环境与气候研究、数字人文、未来教育系统、开放科学政策等关键领域。

5月11日举行的主旨论坛中,来自非洲、拉美、东南亚及欧洲的代表共同呼吁构建以“共创、共建、共治”为核心理念的全球学术机制,推动全球学术治理从单边资源输出模式走向多边协商与协同生产。

 

三、构建新型机制:全球网络下的结构化合作路径

大会期间,联盟正式通过了《全球学术联盟日内瓦声明》与首届章程草案,明确设立全球理事会、地区协调中心、青年学者网络、开放研究平台、联合资助计划等五大工作机制。

全球理事会由来自全球40余家创始机构组成,负责联盟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地区协调中心将首先在非洲、东南亚、拉丁美洲设立,强化区域自主性与合作深度;青年学者网络将推动35岁以下研究者深度参与全球议题;开放研究平台将支持跨机构数据共享、知识协作与联合发表机制;联合资助计划则将整合各国资源,支持多边研究与教育合作项目。

 

四、国际组织与多国机构积极响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机构代表在大会中表达高度关注与支持,认为联盟的成立将助力全球科研体系朝着更加公正、高效与共赢的方向演进。来自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家机构签署成为首批成员单位,涵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策智库、出版平台和科技企业。

多个国家代表明确表示,将通过政府合作框架、外交渠道和联合资助计划,支持联盟在应对气候危机、公共健康挑战、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智力支持与系统协调作用。

 

五、迈向未来:从“连接机构”到“共建价值”的转型

      大会最后,协会委员会主任在闭幕演讲中指出:“我们不再满足于机构之间的合作备忘录,而是要共建一个真正共享知识、共创问题、共担责任的全球学术共同体。全球学术联盟不仅是结构上的连接,更是价值上的联合,是一场全球学术范式的深度重塑。”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