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动态
协会动态
首届“知行成就奖”颁奖典礼在香港举行

更新时间:2016-07-08     阅读:333 次

奖项聚焦“知识转化力”,引领全球学术与实践融合新趋势

香港,2016年6月22日 —— 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设立的首届“知行成就奖”颁奖典礼今日在香港隆重举行,来自全球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代表、科研机构负责人、企业界人士及媒体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首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行动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个人与团队获奖。

作为全球范围内首个专门表彰“知识转化能力”的国际奖项,“知行成就奖”自2015年设立以来,便受到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奖项以“知行合一”为价值理念,强调多学科融合、跨界合作与成果落地,致力于表彰那些不仅拥有原创性知识贡献,更能将其成功应用于现实场景,带动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四大奖项设置,全面覆盖“从理论到落地”的创新路径

本届“知行成就奖”共设管理类、技术类、学术类与创新类四个奖项类别,从组织治理、技术突破、前沿学术研究与跨界实践创新四个维度,系统呈现知识价值的“立体转化路径”。

管理类奖项授予了在城市公共管理与教育体制创新中实现结构性改革的组织代表;技术类奖项表彰了在清洁能源、高性能计算与生命科学等关键技术领域实现转化突破的科研团队;学术类奖项则肯定了那些推动基础理论进步,并形成跨行业影响力的核心研究成果;创新类奖项重点聚焦青年群体与跨界团队,在非传统科研路径中展现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能力。

获奖者包括来自全球知名高校、研发机构、初创企业与区域合作平台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项目涵盖人工智能医疗、可降解材料、基层教育数字化、农业气候韧性构建等多个方向。

 

“知行合一”成为全球科研价值重构关键词

颁奖典礼现场,协会理事会代表在致辞中指出:“知识的价值不应止步于发表,它更应被验证、被使用、被共享。‘知行成就奖’希望打通学术象牙塔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限,让思想真正服务于社会。”

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在全球科技伦理、社会信任与创新责任成为共识的背景下,“知行合一”的科研观正在成为推动跨界协作和科研范式更新的重要力量。该奖项不仅提供了一个评判科研价值的新视角,也为全球学术机构、企业与政策制定者之间构建了对话桥梁。

 

颁奖典礼同期活动助力深度交流与案例传播

典礼期间,协会还同步举办了主题为“知识转化的未来路径”的圆桌对话,与会专家围绕如何构建跨部门协作机制、如何提升科研成果公共性、以及高校在人才培养中如何嵌入“知行”理念等议题展开探讨。

此外,典礼现场发布了《首届知行成就奖案例集》,系统收录获奖项目成果与团队故事,并将在官网同步上线中英文双语版本,供全球学术与行业伙伴参考与学习。

 

展望未来:构建全球“知识实践共同体”

据协会介绍,“知行成就奖”将保持年度评选节奏,持续扩大提名来源、评审机制与全球影响力,并将联合高校、企业与非营利组织发起更多围绕“知识社会价值”的协同项目,形成以奖项为引擎、以行动为核心的知识实践共同体。

下一届奖项提名工作将于2016年11月正式启动,提名范围面向全球开放,欢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与政策组织踊跃参与。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