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5G与全球公平:技术如何重塑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AARE 2019香港论坛深度回顾

【香港,2019年10月26日】  

在全球迈入5G时代的关键节点,如何让这一项具有颠覆性的技术真正服务于全人类的发展目标?由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ARE)主办的“5G时代与可持续发展:技术赋能全球公平”国际论坛,于2019年10月23日至25日在香港顺利举行。此次论坛聚集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专家、政策制定者、产业代表、社会组织和学者,围绕“数字基建与全球可持续未来”的议题展开多层次对话。

论坛的关键词很清晰:5G、数字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公平治理、全球协同。  

但更深层的讨论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在不平等仍广泛存在的现实中,科技究竟为谁服务、如何服务?

 

01】背景坐标:5G不只是“快”,它是一种结构性改变

论坛开幕前夕,AARE发布简要声明指出:  

“5G不只是信息传输速率的突破,更是全球社会架构重组的前奏。”

这一判断贯穿了整场论坛的核心议程。从智能交通到智慧医疗,从农村互联到全球教育共享,5G技术在多个议题中被提出,但论坛没有沉迷于技术性能本身,而是不断回到这样一个问题:在高速通信与万物互联成为基础能力的时代,我们是否已准备好接纳一个真正平衡、公正且具有包容性的数字社会?

技术代表强调,5G的低延迟、高可靠性可以为应急救援、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关键领域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支撑。然而,学界和政策界更关注的是这些技术背后潜藏的治理差距与伦理空白。

 

02】议题纵深:三场深度对话,三重视角交错

本次论坛围绕五大板块展开,以下三场主题对话引发强烈反响:

【对话一】5G与数字鸿沟:连得上≠用得好  

讨论聚焦全球南方国家、偏远地区与弱势群体在数字基础设施接入中的现实问题。

 “数字基建不只是部署基站那么简单,更关乎是否能够支持有意义的数字生活。”

多位来自非洲、东南亚的代表分享了本地5G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设备成本高昂、用户教育不足等痛点问题。一位来自印度的代表指出:“我们不反对技术,而是反对它被定义为‘属于某些人’的技术。”

【对话二】智能化城市与可持续生活  

围绕“绿色5G”与智慧城市的融合路径展开。来自韩国与德国的代表介绍了“5G+能源管理”“5G+智能交通”的实际案例,强调数据共享、系统互通和多部门联动在减碳目标实现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论坛中也有质疑声音指出,“智慧城市”的构想若没有考虑公民参与与隐私保护,将可能造成新的数字治理悖论。

【对话三】全球数据治理:规则、伦理与信任的缺口  

这场闭门圆桌由AARE学术委员会主持,讨论围绕5G背景下数据跨境流动、算法偏见、平台责任等议题展开。

有专家提出:“5G只是‘硬基础设施’,而真正决定其走向的,是全球‘软规则体系’的博弈与协商。”

 

03】论坛成果:从理念共识到制度推进

为推动讨论成果落地,AARE在论坛闭幕式上正式发布三项重要行动计划:

1.《数字公平与5G全球倡议》发布  

文件呼吁全球各国在5G部署中同步推进五项基本原则:

1基础接入权利保障;

2数字服务的可负担性;

3公共领域数据管理规范化;

4弱势群体能力建设机制;

55G生态系统的多方参与机制。

2. 启动“数字基础设施公平指数”开发计划  

AARE将与多国高校合作开发面向全球的5G公平评估工具包,从技术接入、政策支持、市场开放度和社会可得性四个维度对国家或地区进行综合评估。

3. 青年参与机制落地  

启动“数字公民实验室”计划,面向全球青年学者、创客与社会创新组织,设立项目资助与能力培养机制,鼓励青年群体在数字公平议题中扮演创造者与引导者的角色。

 

04】大会观点摘录|现场声音

 “5G的核心不是更快,而是连接谁、如何连接。”——论坛技术顾问

 “一个不能保障最基本接入权的技术系统,谈可持续是伪命题。”——非洲区域代表

 “全球科技发展不应只是中心国家之间的比拼,更应是一种合作愿景。”——AARE代表

 

05】写在最后:从“技术优先”到“责任优先”

在信息爆炸与全球格局重塑的双重背景下,AARE本次香港论坛显然意在“拨开技术迷雾,看见社会结构”。正如大会总结所强调的:

“未来已来,但只有共同建设,才有未来公平可言。”

论坛之后,AARE将继续在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等地组织区域性主题沙龙与合作研究计划,推动“技术+治理+人本”三位一体的全球协作生态。

 

后记:  

2019年,5G走出了实验室,走进了政策与市场。但唯有走入制度与价值体系,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AARE的香港论坛,不仅在技术层面打开了讨论的广度,也在伦理与政策层面奠定了通往未来的公共路径。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