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
在AARE上海峰会,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的另一种打开方式——绿色技术、数字转型和那些跨国对话的背后故事

作者|AARE特别撰稿人  

时间|2023年9月15日,上海

 

“你相信数字技术真的能让地球变得更好吗?”

这是我在上海世博展览馆入口,听到的一句无意中的对话。说这话的是一位来自德国的青年研究员,手上拎着厚厚一叠材料,胸前挂着“AARE代表”的出入证。

这一刻,我知道,自己来对了地方。

2023年9月15日,学术研究与交流协会(Association for Academic Research and Exchange,简称AARE)举办的主题为“绿色技术与数字化转型:驱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国际论坛在上海开幕。这是AARE在中国主办的第二场以“绿色转型”为核心议题的大型峰会,也是为迎接协会十周年而展开的系列活动之一。

我作为一名参会者——也是一名媒体人,亲历了这场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国籍、不同学科的“绿色智慧碰撞”。如果你错过了,那我愿意告诉你,我看到的,都是什么。

 

会场的第一感觉:是“技术”,更是“现实焦虑”

一走进主会场,你能感受到这场会议的调性:专业但不空谈,务实且跨界。

没有太多“数字孪生”“绿色能源”之类的炫词,而是大量关于“如何落地”“谁来负责”“哪些路径更公平”的实质对话。

比如,一位非洲农业科技公司负责人提出,数字农业设备若无法在本地气候数据不全的条件下使用,那它就不是“可持续”的——即便它再节能、再智能。

来自新加坡的城市设计专家指出,在东南亚很多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无法离开廉价劳动力,这意味着“绿色转型”也可能埋藏着新的社会不公。

听着这些声音,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技术人的舞台,更是制度设计者、发展工作者和地方实践者的共同会议。

 

小组讨论:一次有关“绿”和“数”的深度拆解

会议第二天的多场圆桌对话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两个关键词反复被提起:系统性与双转型。

1. 系统性:不能头疼治头,脚冷盖被

来自荷兰的能源研究中心代表分享了他们如何用AI算法预测城市用电量和碳排总量,但他补充:“我们预测得再准,如果没有税收制度支持绿色能源使用,那算法就是空的。”

可持续不是“技术叠加”,而是要改变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

2. 双转型:绿色+数字必须一起做

论坛上多位学者提出,“绿色转型”若没有数字能力支撑,难以实现动态调整;而“数字转型”如果不以绿色目标为前提,很可能加剧资源浪费与能耗。

“我们在推动的不只是技术升级,而是认知与制度的‘双升维’。”这句话被多次引用,也成了整个会议的逻辑中轴。

 

展示区之外,那些不在PPT里的真问题

会议还设置了“绿色创新展示区”,不少参展项目令人眼前一亮:可以部署在偏远地区的低碳冷链系统、碳账户+消费积分的城市绿色生活方案、用机器视觉检测工业能耗漏洞的解决方案……

但也有很多没写进材料、PPT里的现实问题,在会场角落悄悄讨论着:

1. “数据平台建好了,地方政府愿不愿接入?”

2. “中小企业转型成本高,谁来补贴?”

3. “全球治理结构中,南方国家怎么争取更多话语权?”

我听到有人说:“绿色转型,不是一场谁跑得快的比赛,而是要看谁能带更多人一起走。”

是的,一起走,比跑得快更重要。

 

AARE发布两项重要倡议

在闭幕式上,AARE正式提出了两项行动计划:

1. 启动“绿色数字基础设施协作平台”  

聚焦亚非拉地区,构建技术共享、数据合作与跨区支持机制,帮助资源不足地区加快绿色数字建设。

2. 发布“可持续转型行动地图2.0”  

基于联合研究成果,AARE将推动全球绿色数字化发展评估模型,覆盖政策、技术、人力、教育等多维度,为各国制定转型路径提供参考。

 

总结我个人的感受?

这场会议让我意识到,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学术命题,而是一种新的共处方式。

在上海这个全球科技和绿色发展的交汇地,我听到很多不一样的声音:有在山区装太阳能板的社会企业家,也有在城市用AI控制建筑能耗的技术专家。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问题和解法来到这里,不为争辩谁更对,而是为探索如何协作得更好。

离场前,那句话又回到了我脑海

还记得开头那位德国青年问的那个问题吗?

“你相信数字技术真的能让地球变得更好吗?”

在这三天的论坛之后,我的答案是:我不只是相信技术,我相信有共同愿景的人,会用技术把更好的未来构建出来。

如果说这场会议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全球的可持续,不可能靠任何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系统单独完成,它需要我们所有人,在共同问题上,共同出力。

      而AARE正在搭建的,正是这样的桥梁。

热门新闻
量子平台让分子“心跳”清晰可辨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量子平台,犹如为分子振动装上了“量子扩音器”,使原本微弱的分子“心跳”变得清晰可辨。这项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的研究成果,有望催生新一代量子传感器,并开启疾病早期诊断的新纪元。分子振动是分子内的原子微小而独特的运动,这就像每个分子的“身份密码”。通过识别这些独特的密码,可揭示出感染、代谢紊乱,甚至癌症等疾病信号。传统红外光谱和
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揭示
2025-08-21
科技日报记者 张梦然《自然》20日的论文报告了一次罕见的宇宙事件:一颗大质量恒星在超新星爆发时,“自曝”其内部结构,从而向人们揭示了大质量恒星生命结束之谜。该研究对恒星演化提供了新见解,证实了对恒星临近生命末期结构的预测。在天文学领域,大质量恒星一直是研究重点。这类恒星通常可以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但目前对于这一类恒星“诞生”与“终结”的研究,依然存在一些理论分歧。人们预测,生命末期的大
破解人脑独特性的关键DNA片段发现
2025-08-20
科技日报记者 刘霞究竟是什么让人脑与众不同?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名为HAR123的小型DNA片段,这将是解开人类大脑独特性之谜的关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最新研究表明,HAR123并非普通基因,而是一个精妙的“大脑发育调控器”。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家,精确指导脑细胞的生成方式和比例分配。值得注意的是,人类版本的HAR123与黑猩猩的表现大相径庭,这种差